考好高二历史会考,就要努力复习历史知识,可是有很多同学并不善于总结知识点,小编今天给大家整理了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社会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矛盾: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原因:冗兵,冗官,冗费 3.庆历新政 中心:整顿吏治 结果:失败-----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失败原因) 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富国之法(理财)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作用:政府的收入增加,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3、取士之法(教育、用人): 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三、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评价) 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积极作用: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家军事力量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暂时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局限性:农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不能从根本上摆脱统治危机 四、结果:失败----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失败主要原因) 一、 社会大变革: 1、东周的建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到洛邑,东迁后的周朝称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时期。 2、社会大变革的概念 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经历500余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3、社会大变革 (1)最深刻的变革来自经济领域 生产力发展的标志: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 经济制度(土地制度)变化: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阶级关系变化: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出现。 经济发展: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私人手工业与商业的活跃。 (2)战国时,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达到高潮。 二、百家争鸣(B) 1、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由于“士”对社会变革的态度、思考方向不同,提出了关于治理社会、安定人心不同的方案。 2、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1)儒家 ① 创始人: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② 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 ③ 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2)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代表人物韩非、李斯等) 正面肯定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提倡“法治”,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然而其提倡专制独裁、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 (3)道家:春秋时期,老子 对现世政治持否定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具有朴素的的辩证法思想。 3、诸子百家的意义: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