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常常有考生辨析不清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历史易错知识点 1.西周分封制的对象主要是姬姓王族,故被分封的诸侯都与周王有血缘关系。(×) 提示:西周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而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与周王并无血缘关系。 2.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固定的。(×) 提示: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是士的大宗,士对卿大士而言是小宗。 3.秦推行郡县制,故郡县制最早出现在秦朝。(×) 提示:秦推行郡县制,但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4.君主专制就是中央集权。(×) 提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5.“封建专制”等于“封建制度”。(×) 提示:“封建专制”专指封建社会的个人独裁统治;“封建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 6.元朝中央设置中书省,其职能与唐朝三省制的中书省职权相同。(×) 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7.明清内阁制是前代宰相制的延续,是法定的一级中央机构。(×) 提示:明代以前丞相制下,丞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是 “百官之首”;明代内阁制并非法定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对皇权也难以起到实质性的制约作用。 8.小农经济就是自然经济。(×) 提示: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其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相联系加深。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和商品经济对立,具有排斥社会分工,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的特点。 高中历史必背知识点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选官和监察制度 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个政策:重农抑商。 两个方面: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四段历程: 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 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 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