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是是很出名的,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认为好学的表现是什么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的食物不求过分饱、住的地方不求安逸、做事敏捷、说话谨慎、从书本上修正做人的道理,就算好学了。 孔子主张安贫乐道,生活不能太注重物质的奢侈享受,吃的时候不用吃太饱,住的地方不用太豪华,太安逸。不需要太关注物质,而忽视了内心精神世界的追求。 孔子的思想主张有什么 一、仁治: “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一书中讲到“仁”有104处,君子107处。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 二、德治: 就是主张用“德治爱民”的思想治理国家。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奉行德政者,人民就像群星环绕北极星那样,心悦诚服的接受统治。 孔子的“德治”思想: 一是要求统治者必须减轻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削减苛捐杂税,使人民得到宽和惠。 二是注重犯罪的经济原因,认为盗窃的发生在于统治者的贪得无厌,百姓得不到好处而为,主张富民、裕民,先富后教,反对“不教而杀”。 三、礼治: 就是主张用“礼”的方式治理国家。孔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在《论语》一书中有74处记载论礼。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 四、人治: 在治国的问题上,孔子很重视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提出为政在人。 孔子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1.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4.故君子居易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作者:孔子 5.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7.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8.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9.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10.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作者: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2.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13.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1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