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视 > 正文

《长安三万里》高适性格解析,高适和李白的友谊如何?

《长安三万里》高适性格解析

在电影中,高适和李白的友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高适和李白同样是文人,却有着不同的性格和人生观。高适正直、坚韧,而李白则是豁达、洒脱。但在面对困境时,他们始终相互扶持、同舟共济。电影中的高适和李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长安的热爱,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采。

影片从高适的视角回顾了他与诗人李白纵横交错的一生,导演将高适对李白的情感刻画得十分细腻:影片中既有高适对李白满腹才华、放浪不羁,勇敢追求自由的仰慕之情;又有高适对李白,为追求功名利禄而甘愿当赘婿的鄙夷之情;以及对他整日留恋烟花之地,醉生梦死的不满之情。

高适和李白的友谊如何

这部电影,圆了高适和李白为什么晚年没有诗文交集这个令历代诗友追问的谜题。实际上放之真实的人生,人生不只是诗,还有更庞杂的现实。高适和李白或有书信来往,也不见得都见之于文字,我们看到的流传下来的作品,也仅仅只是部分或者极少部分。

但是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他们都是盛唐时代杰出的诗人,并且经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繁华和战争阶段,安史之乱,命运各有升沉。高适在安史之前夕,入幕哥舒翰任掌书记,官拜左拾遗,在安史之乱中,随唐玄宗退至蜀中,升迁淮南节度使。节度使是封疆大吏,且掌军权。他平叛永王叛乱,而此时李白正是因为入幕永王幕府,而成为罪臣。后世人诟病高适不救李白。

但是在这部电影里,给了一个比较微妙的答案,借高适自己的回忆,回忆了和李白交往的点滴过程,并且在精神上受惠于李白,而高适身居高位之后,不方便正面营救,写信给郭子仪,委托他出面,而他自己则以杀敌报国,成就了他和李白共同的理想和热望,守护长安,破敌报国。

而“长安”,这两个字,在唐诗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早已经是中国人帝都和国家的象征。

他们都爱长安,用一生追逐梦想和报国。

电影中的李白,实在是略显浮夸轻薄,因为和李白本身的才气和胸怀颇有错位,电影也无法诠释高适诗作里的沉浑和慷慨,但是总体而言,能够画卷一样展现唐朝的富丽,江山的阔大,战争的恢弘壮烈,已经殊为难得,何况这是一部动画片。

来赏读高适的几首名诗: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

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

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盛唐·高适宋中十首其一(723年)

在电影中高适被刻画成一个口吃且勇武的青年,练就高家枪的绝技,读书不在行,实在是有辱他的智商。高适的祖父是前朝名将安东都护高侃,当然祖父死后,家道中落,但是作为他的孙子,高适从小应该是获得了良好的教育的。

这是高适二十岁左右游历长安,并且定居宋城的作品,大约是在他20到23岁之间,他游历了这里的古迹梁园。

梁园是为汉梁孝王修的宫苑,,梁孝王常在园中接待文士。

而20来岁的高适,因为家庭贫困潦倒,无力专心考进士,因为考进士往往需要家庭生活和费用的长期支持,显然父亲早逝的他没有这样的学习竞争条件,所以渴望通过被达官贵人赏识,发展才干。这在唐朝也很盛行,比如李白和杜甫,都是没有考进士,而去长安不断拜谒达官贵人,渴望找到上升的途径。

高适也有过这种经历,但显然受挫。

梁园过去鼎盛的时候,宾客们都很有才华,让这里十分繁华热闹。

但现在,悠悠千年过去,只剩下遗址高台。

我寂寞地站在这里,看见风吹过千里荒草,扑打着我的面庞和衣衫,我悲从心来。

这是一位二十来岁青年的寂寞和孤独,前不见古人,身边没有提携和热闹,自负有年轻和才华,但是未来惘惘,令人抑郁和悲怀。

这首诗其实非常有内力。高适何以有这种怀才而不遇之感?首先,他是将军之后,必然习武而知兵书,第二,以诗取士的时代,他自认自己并不逊色。他并非读书不好,是为贫困和无机会。

20岁的李白,此时还在四川,也侠义,李白晚年自述少年打死过人,这和他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也有一定关系。李白家境优渥,此时在四川境内游历,没有高适这种生存和志向的紧迫感。高适和李白比起来,还是多一份厚重的现实感的。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QQ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

工作日: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