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人必看,互联网中文知识库!

养猪网 养鸡设备 鸡场设计图

养殖好项目,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养殖创业,养殖人必看

热门关键词: 今日生猪价格  as  党章  王祥喜  
母猪 | 大白 | 长白 | 二元 | 杜洛克 | 排行榜 | 猪病用药 | 棉粕价格 | 菜粕价格
| 氨基酸价格 | 蛋氨酸价格 | 赖氨酸价格

首页 > 农业知识 > 正文

北方玉米什么时候成熟

来源:农业知识 www.yangji120.com/nongye/ 发布时间:2019-08-27

玉米在我国种植范围很广,东起台湾和沿海份,西到新疆及青藏高原,全国一年四季都有玉米种植。那么,北方玉米什么时候成熟呢?

一、北方玉米什么时候成熟

北方玉米一般在9-10月份成熟,但栽种区域不同,成熟时间也会稍有差异。黑龙江普通玉米成熟期一般都在每年的十月一日(或中秋节即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河北夏播玉米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成熟,春播玉米一般在9月初至9月中旬。

二、收割玉米注意事项!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习惯在玉米果穗包叶发黄、上部籽粒变硬时收获。其实这时的玉米正处在腊熟期,还没有完全成熟,这一时期收获玉米,不仅要减产8-10%,而且出粉率低,品质也差。

玉米完全成熟的标志是籽粒乳线消失,籽粒变硬,微干缩凹陷,果穗苞叶干枯发白、松散。籽粒乳线是玉米开花授粉后28-30天出现的。当淀粉在籽粒顶部充实沉积,开始形成固体时,下部仍为乳浆状液体时,形成的固体和液体的交界面,从外部看界面形成一条线,这就是乳线。乳线从出现到消失,玉米要历经形成期、半乳线期和乳线消失期三个时期,共计20天左右。

很多时候农民收获玉米的时间都是在半乳线期,此时的玉米籽粒只有完全成熟的90%。半乳线期后,玉米籽粒继续灌浆,一般7-10天后乳线才消失,这时玉米籽粒的千粒重达到最大值,这时候收获的玉米产量最高,质量也最好。

上一篇:小彩龟怎么养

全国猪价

相关推荐

玉米和红薯怎样套种植

玉米和红薯套种的话要以红薯为主,玉米为辅,可以充分利用高杆农作物和矮杆农作物的空间优势,增加透光性,提升产量。一般是以五行红薯套种一行玉米,复合带三米左右。...

2022-11-14

封闭除草剂什么时候打

封闭除草剂通常在播种后出苗前或者出苗后的初期打。此时间段杂草刚刚生出,碰到农药后效果比较好,会立即死掉。使用必须在浇水或者将于过后湿度比较大的早上或者傍晚进行。...

2022-11-14

荷花怎么过冬

荷花在南方和北方的越冬办法是不同的,在南方只要温度在3~12℃则不用防护就能安全越冬,在北方可采取水池贮藏,冷窖贮藏,室内贮藏等方法,采用水池贮藏法要经常注水,并且保持一定的水温即可。...

2022-11-11

番茄树怎么过冬

番茄树过冬需要注意控温处理。北方地区,低温时要搭棚保温,在温室环境下才可更安全的度过。南方地区可露地过冬,不过霜来时还是建议覆盖防寒物,避免冻伤。若是管理得当,它的寿命是比较长的,可长达20年之久。...

2022-11-11

厩肥怎么施肥

厩肥施用看作物种类,如玉米、马铃薯、甘薯、棉花、麻类等可施用半腐熟的厩肥。厩肥施用看土壤性状,粪肥易分解,可施半腐熟厩肥,但砂质土保肥性差,所以每次用量不宜太多,并施得深些。对于粘重的土壤,应施用腐熟的...

2022-11-11

玉米品种

玉米品种按用途分可以分成粮用饲用品种、菜用品种(包括糯质型、甜质型、玉米笋型)、加工品种(甜玉米、玉米笋)、爆粒型品种(爆米花专用品种)等。按按子粒形态与结构可分成硬粒型、马齿型、粉质型、甜质型、甜粉型...

2022-11-10

中地868玉米种介绍

玉米是禾本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现在市面上的玉米种有很多,挑起来让人眼花缭乱,下面为大家带来中地868玉米种介绍: 中地868玉米比对照郑单958早熟1.5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白色,花...

2022-11-09

适合北方种植的甘蔗品种介绍

甘蔗为多年生高大实心草本,根状茎粗壮发达,在中国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南方热带地区广泛种植。那么适合北方种植的甘蔗品种有哪些? 适合北方种植的甘蔗品种主要有两个,分别是北方红皮甘蔗和北...

2022-11-09

玉米的表面是什么

玉米的表面是玉米须和玉米皮,玉米皮在植物学上叫雌穗苞叶,具有纤维长、拉力强、柔韧白洁的特点,是工艺编织品的理想原料。苞叶是指生在花下面的一种变态叶,具有保护花或果实的作用。...

2022-11-08

玉米打虫药什么时候打合适

玉米打虫药一般选择在5月下旬-6月初抽雄之前的早上或者傍,此时玉米心叶初见排孔、幼龄幼虫群集心叶而未蛀入茎秆。可直接使用1.5%辛硫磷颗粒剂或克百威颗粒剂进行防治,喷药时尽量施在玉米心叶。...

2022-11-08
点击查看 农业知识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