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人必看,互联网中文知识库!

养猪网 养鸡设备 鸡场设计图

养殖好项目,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养殖创业,养殖人必看

热门关键词: 今日生猪价格  as  党章  王祥喜  
母猪 | 大白 | 长白 | 二元 | 杜洛克 | 排行榜 | 猪病用药 | 棉粕价格 | 菜粕价格
| 氨基酸价格 | 蛋氨酸价格 | 赖氨酸价格

首页 > 农业知识 > 正文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来源:农业知识 www.yangji120.com/nongye/ 发布时间:2019-08-30

大豆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粮食、油料兼用作物。为了发展大豆生产,小编结合老农多年实践,整理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供广大农民朋友参考。

一、合理轮作

大豆不宜连作,也不宜做其他豆科作物的后茬。重茬会导致大豆病虫害加重,前茬大豆残留的分泌物会抑制大豆植株生长,导致植株畸形、品质变差、产量降低。轮作可减轻病虫害和杂草发生,还可防止土壤中的营养比例失调,减轻根系微生物分泌的有机酸积累的毒害,起到改良土壤,用养结合之目的。

二、种植处理高标准

1.选种

选择增产潜力大,内在和外观品质好的优良大豆品种,如湘春豆13号、湘春豆16号等。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精选,剔除秕粒、霉粒、病粒、褐斑粒和杂种,以提高种子发芽率。

2.拌钼肥

每500克大豆拌1克钼酸铵或喷洒1%~1.5%钼酸铵溶液50克,喷洒后搅拌均匀、晾干。

3.拌根瘤菌肥

对荒地或者是第一次种大豆的土壤,拌根瘤菌是成功的关键。生产中用200克菌粉加水2500克拌50千克种子,晾干后即可播种,如无菌肥可采用带菌的土壤(种植过大豆的土壤)与种子拌和播种亦可。

在拌钼肥和根瘤菌肥时,应做到匀、轻,达到晾干后种子不膨胀,种皮不开裂。处理的种子当天播完,不要过夜。为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生产中还可用50%多菌灵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

三、播种质量高要求

1.适时播种

播种迟早对大豆的产量影响较大,过早过迟都不利于生长,因此要尽量做到适时播种。在我区,春大豆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夏大豆5月中旬、秋大豆7月下旬播种较适宜。

2.播量

每亩4~5千克。

3.合理密植

播种密度应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播种时间、耕作制度等做相应调整,一般而言,播种密度为:春大豆2万~3万株,夏大豆1.2万~2.5万株,秋大豆4万株。

4.播种方法

有条播和穴播。生产中多采用穴播,即行距25~30厘米,穴距20~25厘米,每穴4~6粒种子,出苗后留2~3株。

5.播种深度

视土壤性质、土壤水分等而定,疏松土壤可深些,质地黏重的土壤要浅些;墒情好的宜浅,水分不足的宜深。一般为3~5厘米。

四、大豆施肥讲科学

1.基肥施足

以有机肥为主,配合磷、钾肥,施肥量占大豆总肥量的60%~70%,一般是每亩施粪栏肥500千克,火土灰100~200千克,配合过磷酸钙25~50千克,尿素5千克做基肥。翻地前施入,通过翻耕,将肥料施于耕层中。

2.种肥施好

大豆施肥讲究分层施,种肥是分层施肥的一种形式,亦是集中施肥。生产中采用每亩施腐熟有机粪肥100~200千克,配合过磷酸钙10~15千克做种肥。薄地还应施少量的氮肥,适施钾肥。但要注意的是:肥料要与种子分开,以免烧伤种子和幼苗,将种肥施在种子下3~4厘米处。

3.追肥施巧

所谓巧,就是将肥料施在作物生长发育最需要的时期。在大豆生产中,根际追肥须进行2次。第一次是苗期,此时根瘤菌尚未固氮,正是“氮肥饥饿期”,所以要早施,可结合第一次中耕时追施,每亩施尿素5~10千克或者氮磷钾复合肥(10-15-15)10千克(对肥力高,底肥、种肥足,幼苗生长健壮的,苗肥可少施或不施)。第二次是开花结荚期,此时是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需肥量最大,适时施肥对提高成花率和成荚率、减少落花落荚、增加大豆产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始花期结合中耕除草,每亩追施尿素2.5~5千克或人粪尿500~1000千克。

4.根外追肥

这是高产栽培技术中不可缺少的措施,尤其是开花结荚期、鼓粒期进行根外追肥,效果显著。常用做大豆根外追肥的肥料有尿素、钼酸铵、硼砂、硫酸钾和磷酸二氢钾等。

五、田间管理讲技术

1.补苗技术

全苗是夺取高产的保证。大豆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对一般缺苗的地块可就地移苗补栽,成苗后对补栽的幼苗偏施苗肥[www.cyonE.com.cn/]。缺苗严重的,常采用营养钵育苗方式进行补苗,每钵内播两粒种子,待苗长出两片真叶时,选晴天的下午(17时以后)或阴天进行补苗,浇定根水即可。这种方法因带营养土移栽效果较好。同时,结合间苗、定苗、中耕等技术,拔除弱苗、病苗、小苗,留壮苗、好苗,使大豆分布均匀,保证全苗、齐苗、匀苗和壮苗。

2.摘心控苗技术

无限生长习性的大豆,在水肥充足的条件下,易贪青徒长,影响成熟。生产上常采用摘心控苗技术抑制徒长,即在盛花期或者是终花前,摘除大豆顶端的生长点约2厘米,对提高结实率,减少秕粒有明显的效果。对有限结荚习性的品种和瘠薄地上的大豆不采用此法。

3.防止大豆花荚脱落技术

大豆花荚脱落的原因主要是光合作用产物供应不足,植物体内营养状况失调所致。在营养物质不足的情况下易引起花荚脱落。其防治方法有:

增施、早施磷肥:丰富的磷素能促进叶片的光合作用,增加有机物质的制造和积累。有机物质丰富又能使根系增大,根系发达,促使根系和地上部在生育上相互促进,平衡发展,各项生理功能保持高度活跃,为更好地吸收和制造营养物质巩固基础。

叶面施肥:叶面喷施硼、钼肥,可用0.02%或0.05%钼酸铵溶液和0.1%硼砂溶液,在大豆初花期、盛花期各喷1次,每亩用液量为25千克。可直接补充营养,提高成花、成荚率,减少花荚脱落,提高作物产量。实践还证明,在大豆结荚鼓粒期喷施0.1%磷酸二氢钾溶液,增产效果更为显著。

4.大豆褐斑粒、秕粒防治技术

大豆褐斑与品种、种植密度、土壤性质等关系密切,大豆秕粒与品种、种植密度、营养物质等有关。为了减少大豆的褐斑粒和秕粒,生产上采用:选择无褐斑粒和秕粒低的优良品种;播种质量要求高;合理密植;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防止植株早衰;防治病虫危害,改善大豆品质,提高大豆产量。

六、适时收获

收获过早,干物质积累尚未完成,会降低百粒重或出现秕粒,影响产量和品质;收获过晚易发生炸荚造成产量损失。大豆适宜的收获期,因收获方法而不同,人工收获应在黄熟末期进行,机械收割应在完熟期进行。无论人工或机械收割最好在晴天早晨进行,收割后晒干脱粒。

全国猪价

相关推荐

2022年大豆后市预测:多少钱一斤今日价格?

目前我国大豆已采收完毕进入收购,但根据当前行情,大豆价格高开走低,提议农户适时销售,那 2022年大豆后市预测如何 ?多少钱一斤今日价格? 一、2022年大豆后市预测如何? 2022年大豆后市预测是走弱,因为自10月份多...

2022-11-22

玉米打矮壮素有害处吗,玉米打矮壮素是高产还是减产

玉米合理使用矮壮素是没有害处的。在玉米长出8-10片全展叶的时候,适量喷施矮壮素能起到防止倒苗败苗、株健防倒、控长增蘖、增穗增产的作用。但如果使用矮壮素的时间太早,或者施用的浓度太高,就会导致玉米生长缓慢、...

2022-11-08

野大豆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吗?为什么不能吃?

我国野生动植物比较多,且有的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其中在近日,河北衡水发觉国家级保护植物野大豆,那 野大豆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吗 ?为什么不能吃? 一、野大豆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吗? 是的。具体是在2021年公布...

2022-10-31

开始挂果的辣椒施什么肥

要想辣椒获得高产,必须各个阶段科学施肥。那开始挂果的辣椒施什么肥? 施硫酸钾复合肥。因为辣椒喜硫忌氯,追肥使用硫酸钾复合肥可以让辣椒色泽出众,口感更佳。施肥要少量多次,结合浇水进行追施,浓度不要太高,否则...

2022-10-25

适合华北、西北地区种植的高产玉米品种有哪些?下看详情

我国玉米种植总面积非常大,而春玉米主产区主要包含西北春玉米主产区和东华北春玉米区。那适合华北和西北地区的高产玉米品种有哪些呢?...

2022-09-30

高产981玉米种子的介绍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几乎每个地区都种植,但由于品种多,且产量不一,因此高产品种成了人们的首选,那高产981玉米种子怎么样? 高产981玉米是中早熟品种,中期生长快,根系发达,抗倒性好,地区适应性强。株...

2022-09-27

水稻新品种“楚粳54号”哪里有售?种子多少钱一斤?附栽培技术介绍

我国是农业大国,其中很多地区都适合种植水稻,不同地区适宜种植的水稻品种也不一样。近日,水稻新品种“楚粳54号”测产亩产达954.9千克引发关注,那 楚粳54号哪里有售?种子多少钱一斤?附栽培技术介绍 如下: 一、楚...

2022-09-09

大豆的生长周期

大豆的生长周期一般在180天左右。大豆生长周期通常是指从出苗到成熟结果这段时间的天数。通常大豆是在每年的秋季11月份进行种植,到来年春季的三、四月份进行收获。...

2022-09-08

2022年大豆现在多少钱一斤?补贴多少钱一亩?什么时候发放?

大豆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古称菽,中国东北为主产区,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的作物,那么, 2022年大豆现在多少钱一斤?补贴多少钱一亩?什么时候发放? 一、大豆现在多少钱一斤? 现...

2022-09-06

千斤高产油菜新品种

油菜主要是在冬季开始栽培,不与其他的油料作物争地,同时也具有广泛的生产适应性。油菜高产品种深受种植户欢迎,那有千斤高产油菜新品种吗? 据悉并没有千斤高产油菜新品种,油菜的亩产量一般在150-250kg左右。油菜的...

2022-09-02
点击查看 农业知识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