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生生产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病害,有些病害不注意预防,会导致花生产量大幅下降。今天,我们将对花生青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进行研究。 典型症状 青枯菌是一种典型的维管病害,可发生在整个生长期,尤其是开花期。病原菌主要从根部侵染,使主根顶端变色。软腐病发生后,病原菌通过维管束延伸到植株顶部。切断根茎时,整个维管束呈深褐色,切口处有脓性渗出物。发病初期,植株叶片早开晚闭。主茎顶两叶先萎蔫,侧枝顶叶暗淡下垂。然后疾病发展了。全株自上而下迅速枯萎,1~2d后死亡,但叶片仍呈绿色,这可能与其它病害不同。如果将根状茎病变部位悬浮于清水中浸泡,切口处可见烟浊液体,这是诊断本病的可靠依据之一。地下部分表面病株易拔除,主根尖柄、荚呈褐色湿腐,根瘤呈黑绿色。 通信特性 花生青枯病的病原菌主要在病田的土壤、残茬和土壤肥料中越冬。越冬后,病原菌主要通过田间水分(包括地下水)传播,也可通过昆虫、人畜和农业活动(如病土迁移、深耕、耙地等)传播。细菌通过根部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通过皮层进入维管束,并从导管向上扩散。细菌还可以突破导管进入薄壁细胞,溶解间皮,引起皮层腐烂,腐烂后,根系病原菌散播到土壤中,然后通过土壤水侵入附近的植物进行再感染。田间发病严重,常有沿流水方向延伸的病征。 发病机理 该病的发生与流行与天气、土壤、栽培制度、植物生长期、品种抗性、虫草等密切相关。 3.1气候条件 花生青枯病的病原菌为嗜热菌。花生日平均气温在20℃以上℃ 播种后,5cm土层温度稳定在25℃以上℃. 发病时间6-8天,10天平均气温高于25℃℃, 十天平均气温为30℃℃. 高温多雨,尤其是晴天多雨,或干燥多雨,土壤温湿度变化剧烈时,最易诱发病害。一般来说,干旱年份病情严重,天气好的年份病情温和。降雨的数量和时间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和程度。临沂市发病高峰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 3.2土壤要求 青枯菌的最适pH值为6.6,说明青枯菌在酸性土壤中的发生量大于在弱碱性土壤中的发生量。但需要注意的是,花生适宜于微酸性土壤,一般种植在微酸性土壤中。花生青枯病的病原菌是一种需氧菌,对土壤中的空气有很强的依赖性。试验表明,随着土壤含沙量的增加,土壤含气量逐渐增加,发病率相应增加。因此,粗沙土壤中充足的空气为青枯病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的存活;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或增施植物灰分、尿素、塘泥等肥料的田间病情较轻。 3.3耕作制度 栽培制度直接影响花生青枯病的发生。连作花生田一般病害严重,严重田的发病率可达50%以上,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如水旱轮作2年以上、旱地轮作4年以上的田,该病基本可以根除。低洼地区、漫灌和连作或相邻种植的茄科蔬菜病害较严重。 3.4植物生长期 花生植株的感病程度与生育期有关,一般从开花期到结荚前期,极易发病,结荚后期发病较少。开花前和开花后荚果的发生率占整个生育期的70%。 3.5品种抗病性 目前,我国还没有研制出抗青枯病的花生品种,但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藤本型的抗病性总体上高于直型和珍珠型;南方型抗病性强于北方型;常见丛集型疾病严重。 3.6虫草 花生青枯病的病原菌通过皮层组织从根、茎伤口或自然气孔侵入维管束。快速繁殖后,病原菌堵塞导管分泌毒素,使病株失去吸水能力而枯萎。花生田中有大量的蛴螬和线虫,容易引起根的损伤或腐烂,有利于花生青枯病的入侵和发生。病原菌喜高温、潮湿环境。花生地里有许多杂草。土壤水分高,容易形成小气候,容易引起病害。 综合防治 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一方面加强从播种到苗期的早期预防,另一方面加强对病后健康植株的防治。 4.1农业控制 4.1.1抗病品种的选择 疫区可选择鲁花3号、日花1号、元杂9102、元杂9307等抗病品种。在抗病品种的选择上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避免影响产量,对于大面积种植,在引种前一定要做小面积试验。 4.1.2耕作制度调整 针对花生青枯病寄主范围广,甘薯、西瓜、大豆、绿豆等植物免疫力强的特点,采用轮作和间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水旱轮作2年以上,旱地轮作4年以上;间作以玉米和大豆为主;或花生、大豆、玉米间作,花生最密,大豆次之,玉米最薄;这样的调整可以有效地防止花生青枯病的发生。 4.1.3土壤改良 为了降低土壤酸度,减少病害的发生,可以在酸性土壤上适当施用石灰。通过深耕、深耕、严格土地整理、精耕细作、改良旱坡地等措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对于沙质土壤,应多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4.1.4合理施肥 基肥一般占肥料总量的80%-90%。它以分解有机肥为主,配以氮、磷、钾等肥料。一般每亩施用农家肥1000-1200公斤,钙镁磷肥25公斤,氯化钾12.5公斤,尿素10公斤,硼砂1公斤。苗期和开花坐针期应适量追肥、尿素和钾肥。花生结荚期叶面喷施可与病虫害防治相结合,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可提高植株对青枯病的抗性。 4.1.5水管理 花生不同生育期的耗水量不同。在花生田间水分管理中,应根据“干苗、湿花、湿荚”的需水特点,进行合理的水分调控。注意田间排水情况,及时开挖疏通排水沟,进行高畦地膜种植,避免雨后积水,采用适当的播种时间,合理密植,以利于通风透光。 4.1.6病株清除 如在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出,取出田间深埋,并用石灰消毒。花生收获时及时清除病株和残体。花生收获后,应及时翻耕土壤,减少越冬病菌。严禁使用未经发酵的土壤和掺有病渣的杂肥。催熟剂可用于60℃以上的高温发酵℃. 4.2化学控制 4.2.1种子处理 将1kg花生种子与3.5-4.0ml花生根瘤菌水溶液混合。混合种子时不需要水。播种前把种子拌匀晾干。接种花生根瘤菌的种子不宜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应在阴凉处晾干,当天播种,贮藏时间不超过12小时;对未接种根瘤菌的花生种子,按种子量的0.5%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或用5kg种子与10ml天青藤混合处理,可有效防治青枯病、茎腐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 4.2.2化学控制 做好日常现场检查,发现病株及时喷药。在秧苗完成后、开花前和盛花期喷药一次,集中在茎基部。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两种药剂的比例为1∶ 1) 1000-1500倍溶液,或30%氧氯化铜和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两种药剂的比例为1∶ 1) 可选择1000次溶液。在盛开或田间发现零星病株时,应立即进行药物防治。用20%青枯灵可湿性粉剂100g,每亩可在根系上喷施60公斤水。用14%铜复配水300倍或绿恒杀菌剂1000~1500倍,每7~10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防治效果好。 综上所述,这是花生青枯病防治的全部内容。如果你曾经被这种疾病困扰过,希望这篇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