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水果消费有了明显的增长趋势。在改革开放前,人们还在为温饱问题而发愁,而现如今,在国民消费食品中,主食消费所占的比例在减少,而水果等副食品消费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增加。我国是水果大国,近年来很多水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然而我国离“水果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生产力落后、附加值低、缺少产业链整合等始终是我国水果行业最大的痛点。结合我国当前水果发展示状,由水果大国迈向水果强国,需要哪些努力呢? 一、我国水果发展示状 (一)优点 1.水果产量增长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果种植面积持续增长,水果产量持续上升。2000年,我国水果产量仅为0.62亿吨,到2021年增长为2.93亿吨,增长了3.73倍。近十年水果产量增速有所放缓,但从绝对量来看,十年间增长了0.72亿吨。苹果、香蕉、柑桔、梨、葡萄是我国产量最大的五种水果,2020年五种水果产量总计1.39亿吨,占了全部水果产量的48.4%,其中柑桔产量为0.51亿吨,占比为17.8%,是我国产量最大的水果品类。 2.水果消费不断提升 2021年,我国水果产量约为2.93亿吨,同期进口0.07亿吨,出口0.04亿吨,测算得我国水果表观消费量为2.96亿吨,这一数据对比2012年的2.21亿吨增长了34%。 从人均消费量来看,近十年来也呈现出显著的上升态势,2012年我国水果人均消费量仅为135.51千克,到2021年增长至175.27千克。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人均消费量为表观消费量,其中含有水果加工产品,实际的鲜果消费量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根据健康人均鲜果消费标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水果生产优势区域成效显著 水果产业快速发展离不开优势区域的产业规划。随着主要水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有效实施,苹果、柑橘、梨优势区的集中度均达到85%以上。水果特优区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洛川苹果、赣南脐橙、百色芒果等特色水果的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成为当地农民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 (二)缺点 1.水果滞销现象始终存在 滞销是我国水果行业长期存在的“固瘤”。滞销的一个重大原因,在于生产端与渠道沟通不畅,由于生产端小、散、乱情况的长期存在,与渠道难以及时、有效匹配,导致水果产业供需不配套这一突出问题,丰收不增收的现象出现。 2.水果标准化程度不够 水果从生产到市场,包含采前优良品种选育、果园管理、采后预冷和贮藏、上市前的商品化处理以及运送和上市销售,整个产销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有相应的标准,但从目前现状来看,要么无标准可依,要么标准散乱难以统一,要么标准内容过时,严重制约了我国水果的品牌化进程。 3.水果知名品牌缺少 我国水果的区域公用品牌众多,比如烟台苹果、赣南脐橙、库尔勒香梨等,在我国果业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但是缺少知名的企业/产品品牌,一方面导致水果溢价有限,难以卖出高价;另一方面导致消费者买到的水果质量时好时坏,并且难以找到责任主体。 二、由水果大国迈向水果强国,需要哪些努力 1.提升水果品牌化程度 品牌化是水果产业的最大机遇。对于生产端来讲,品牌代表高利润;对于流通端来讲,品牌代表稳定的采购货源;对于消费端来讲,品牌代表优质、安全、健康,以及美好的生活享受。打造知名水果企业或产品品牌,实现某一品类、某一品种、某一市场的成功占位,造福全产业链是我国水果行业的理想化状态。 一个品牌产品能够满足顾客的物质需求,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优秀的品牌继而能够与顾客产生精神共鸣,甚至超出顾客的期望,那么这个品牌就可以持续地吸引住消费者,产生黏性、忠诚,那么这个品牌在顾客心里是排他的,成为顾客的第一选择,实现预售。 2.提升水果营销技能 我国的营销体系相对来说较分散,缺少特意的大型企业把收购的水果进行挑选、包装、贮藏等处理,更多是水果生产经营者在进行零散销售,标准化程度低,很难保证水果质量。我国很多地方都存在一个层层批发的现象,导致水果市场价格远远高于收购价格,水果生产者获得的利益不高,消费者又没有真正地得到实惠价格,多数利润被中间商获得。 一般来说,水果仅有通过市场买卖,产品才能成为商品,才能实现其价值,进而为广大生产者和经营者带来利益,所以提高营销技能在水果生产中起着很重大的作用。 3.提升水果深加工程度 据相关统计,我国用于精深加工的水果不足10%,目前国内人均果汁消费量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发达国家的1/40,具有极大的消费增长空间。 水果深加工将成为迎合消费升级、解决水果滞销难题的重大途径。而随着水果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会产生大量的水果原料需求。寻找优质的水果原料,将成为很多企业最为关心的焦点。 4.整合产业资源,优化经营方式 鼓励普通果农、家庭农场组建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家庭农场”等发展方式,组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新型水果产业化经营联合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