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内玉米库存结构调整,将为玉米市场揭开新的篇章。从去年国家印发关于“镰刀弯”地区调减种植面积开始,到今年“两会”前,各种版本的玉米“去库存”传说不绝于耳。 如今,东北春耕已近,地方存储轮换已经拉开了玉米去库存的序幕,市场各方静待规模性出库的政策落地。无疑,泄库压力使得市场各方悲观情绪较浓,普遍看空后市。但笔者以为,辩证看待去库存政策及当前弱势颠簸的玉米行情,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政策释放后更多的市场机会。 库存结构性调整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种粮踊跃性,自2008年东北施行玉米临储收购政策以来,国内玉米价格向来在政策的“保驾护航”下稳步提升,导致产区之间、产销区之间和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 不断提升的政策价格,脱离了市场运行规律,严重扭曲了价格形成机制。尽管国家大幅下调2015/2016年度的玉米临储价格,但收购量还是屡破前高。 截至3月20日,东北三省一区临储玉米收购量已经打破1亿吨,加上之前的库存玉米约1.5亿吨,玉米的临储库存总量已经超过一年的产量。在“洋粮入市、国粮入库”的环境下,玉米库存的结构性调整势在必行。 市场归归活力的理性选择 据多方获得的消息,目前华北地区东北跨省移库玉米已经开始或准备大规模出库,河南2012年产玉米或通过定向销售的方式定价1500元/吨销售,2013年产玉米或通过贸易轮换方式定价1600元/吨,河北部分2013年产黑龙江移库玉米或将以1500元/吨的价格于近期出库。 规模性抛储一定会让市场价格承压,但是正在经历阵痛期的国内玉米市场应当清醒地意识到,由市场定价是解决价格倒挂、贸易阻滞的必由之路。 2016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终于断定:2016年,东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暂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这一新机制的建立,在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同时,真正将定价机制归还市场,这是国内玉米市场归归活力的理性选择,是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 有效妨碍相关产品进口量 利用玉米去库存时期市场价格下调的时机,和可行的行政干预手段,将有效妨碍国外玉米及相关替代品的进口数量,从而更加有助于去库存政策的实施。数据显示,2016年2月我国进口玉米、大麦和高粱分辞为6.2万吨、2.6万吨和5.6万吨,比上年同期分辞减少54万吨、6.6万吨和0.5万吨。 可以预见,在去库存政策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国外玉米及相关替代品的进口数量将会显著下降。另据媒体消息,为顺应中国玉米去库存而减少对高粱进口的约摸性,美国或将调减3000万~4000万吨高粱种植面积。 更多利好因素正逐渐积累 尽管当前国内玉米呈现显著的阶段性过剩态势,但市场对玉米的刚性需求并未显然减少,而更多的利好因素正逐渐积累。 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正处在调整期,而非衰腿缵,尽管压力重重,但前景向好,2016年的GDP增长目标定在6.5%~7%尽全符合当前实际情况。 目前主产区小麦与玉米的均匀价差高达700~800元/吨,随着玉米去库存全面开展,价差将潞傍扩大,小麦的饲料消费将尽全被玉米替代。 去库存政策导致的玉米价格优势更加凸显,将进一步促进玉米工业消费增添,从而降低玉米乙醇、玉米淀粉的生产成本和出厂价格,提升相关深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有关机构预料,今年玉米工业消费将增添500万~600万吨。 在有效遏制了进口玉米及替代品的同时,国产玉米在饲料领域的消费量将显著扩大。一方面,能繁母猪和生猪存乐伢幅下降,2月份同比分辞下降7.9%和5.5%,至3760万头和36671万头;另一方面,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目前已经接近20元/公斤,猪粮比打破9∶1,养殖补栏的迅速增添将带动饲料集体消费的增添。 2016年是我国玉米政策调整的关键一年,更是国家农业供赠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局之年,在玉米价格归归市场、库存结构有序调整的阵痛阶段,在市场普遍悲观的状况下,还应当看到玉米市场的理性归归和内在活力,有理由对未来的玉米市场弥漫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