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仍在跌,跌到这个时候,大家也应该有一个“底”了。 什么“底”呢? 第一,短期内玉米由弱转强的几率并不大,也就是说玉米大致率仍将偏弱震荡。 而且根据8月份国内玉米的供需报告来看,变化也不大,播种面积预估在42524千公顷,单产则在6410公斤/公顷,产量预估为27256万吨。 第二,之前我们也说过很多次,虽然玉米在下跌,但是再大跌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一方面,随着小麦价格走高,退出替代,以及稻谷流拍后,玉米的需求正在回归;另一方面,种植成本作为玉米的底部支撑,也促使玉米价格很难再大幅走低。 近期来看,玉米的走势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并不意味着市场是一成不变,而就在玉米弱势震荡的时候,市场刮起了“两阵风”。 第一阵是国际玉米价格近日出现回涨。 8月12日玉米期货上涨在5%以上,创下了4周以来的最高涨幅,原因是美国及欧洲双双下调了玉米产量的预期。 在美国农业部在上周公布的8月的供需报告中,将玉米的单产调低为175.4蒲/英亩,低于之前市场预测的177蒲/英亩,并且从优良率来看也略微走低。主要原因还是受干旱气候的影响,部分州的玉米长势不及预期,因此拉低了玉米的单产及产量。 而欧洲也下调了玉米产量预期。众所周知,欧洲的情况更为严峻,一方面是能源的极度短缺,各项成本大幅飙升;而另一方面,欧洲正遭遇着百年一遇的高温干旱,正威胁着欧洲的粮食产量,特别是法国、罗马尼亚等玉米主产国纷纷下调产量预期,促使欧洲玉米产量连连下挫。 我们之前曾说过,北半球玉米的产量约占到全球玉米产量的八成左右,因此北半球玉米的波动对于全球玉米的走势来说至关重大,而美国及欧洲两大产区纷纷释放玉米减产的信号,促使国际玉米再次变得紧张起来。 第二阵风则是受国内气候影响,东北玉米的产量充满不确定性。 自6月份开始,东北迎来降雨,到了七八月更是暴雨连连,部分地区的农地发生了严重的内涝。目前已知的是主要受损区域是辽宁北部及吉林中南部地区,玉米减产幅度约在10%~30%左右,并且大致率会出现延迟上市的情况。 不过目前来看,受影响的主如果低洼地区,而平原地区受影响则不大,再加上部分地区可能还有丰收的迹象,所以二者能否互相抵消最终只能靠市场来验证了,这个是没法预测和推测的。 那么,这“两阵风”对于玉米市场会有哪些影响呢? 影响一:国际市场加大炒作,推动美玉米出口。 我国的玉米供需始终存在缺口,而进口玉米也是除了小麦和稻谷之外重大的市场补充,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进口玉米的来源比较单一,主如果来自于乌克兰和美国。而自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克兰港口封闭,那么就只余下美国这一个来源了。上半年由于国际粮价持续飙升,进口玉米价格一度与国内玉米价格倒挂,因此上半年进口量同比下降。 为了增加进口来源,此前我国与巴西签订了相关协议,加快巴西玉米的对华出口,但是办完各种程序及手续,最快也要到年底了,这意味着下半年我国进口玉米的主要来源依然是以美玉米为主。 面对巴西玉米马上对华出口,美国自然不会坐看玉米市场份额被巴西抢占,那么在此之前势必会顺势加大炒作,增加玉米的减产预期以加快玉米的出口,所以接下来国际玉米市场恐怕会有一番波动。 影响二:国内玉米产量对心情扰动较大。 虽然东北玉米的最终产量并不确定,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虽然辽宁玉米在东北玉米中占比有限,但是影响却并不小。 通常辽宁玉米最先上市,是东北玉米的“先锋队”,但如今这个“先锋队”出现了延迟,势必会影响整体玉米的上市进度,进一步加重基层主体的惜售心情,进而会扰动新季玉米的上市行情。 至于能否就此扭转玉米的颓势呢?具体就要看最终的收获情况和玉米的质量情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