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玉米走势继续呈现出震荡与分化的格局,这与我们之前的预测也基本符合。 首先是区域分化。 山东、华北玉米持续上涨,而东北地区却迎来了下降,但是这种局面并不会持续太久。 一方面,山东地区“看量下菜碟”的习惯并没有变化,当上量增加时,价格回落也是必定的趋势,而东北地区情况较复杂,收购主体观望心情较浓,当前价格下跌也都是试探性的下跌,并不会变化总体的行情。 其次是新陈玉米继续分化。 新玉米因种种因素并不能马上投入使用,且价格并不低,这时陈玉米的性价比凸显,从而变得抢手。当前陈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山东地区的最高点已经突破了1.5元/斤的关口,而下游玉米淀粉也总算打破僵局迎来了上涨,因此带动陈玉米价格继续走高。 而新粮则由于惜售和观望心情双双上涨,因此购销僵持。 随着东北秋收不断推进,近期东北玉米价格持续下跌,已有部分地区(黑龙江)潮粮价格已经跌破了1元/斤。 今年玉米开秤价格不低,这是比较喜人的行情,但是随着东北玉米持续下跌,且潮粮价格跌破1元/斤后,市场好像嗅到了一丝丝的“危机”。 那么,玉米的“危机”是否来了呢? 玉米所谓的“危机”无非是指两个情况: 第一个是集中上量。 随着秋收结束,大批玉米收获后简单形成集中出售,导致市场阶段性的供大于求,于是价格下跌。 第二个则是玉米走势的下跌。 之前市场对于玉米减产的预期较高,再加上进口玉米价格高涨,小麦退出替代,促使国内玉米需求上涨,也为玉米的走势奠定了基础。 但是从当前消息层面来看,玉米增产的预期越来越高,或者至少也是平产,而减产的预期明显下降,于是市场忧虑玉米价格下跌的“危机”是否会出现? 首先,潮粮下跌是大致率事件,但是并不能变化玉米的整体走势。 潮粮由于较难存放,且利用价值较低,因此常面临被迫出货的情况。而这时采购主体的观望心情又较浓,采购积极性普遍不高,因此压价在所难免。 潮粮下跌会形成玉米阶段性的走势偏弱,但是我们在提到今年玉米新陈分化的同时,也存在较为明显的质量分化,这意味着潮粮虽然阶段性走低,但是并不阻碍优质干粮的涨势,因此潮粮下跌并不足惧。 另一方面,市场所忧虑的集中上量可能也会不及预期。 虽然往年秋收后都会出现集中上量的情况,但是随着近两年互联网消息的普及以及市场的波动,农民对于市场的套路也较为熟悉了,且今年种植成本高企,能存放住的干粮并不急于出手,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削减集中上量的风险。 其次,对于玉米的产量危机其实也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无论玉米增产还是减产,玉米的缺口依然存在,支撑玉米走势的因素也并非仅有产量。 随着猪价猛涨,饲料需求提升,再加上玉米替代有限,在调控手段中,进口玉米成本走高,促使国内玉米独当一面,这对玉米是一个有力的支撑。 另一方面,国际玉米价格始终震荡上扬,而国内玉米期货行情也不断创出新高,这为玉米的后续走势提供了较强的支撑。 因此,玉米大幅下跌的几率并不大,完管当前东北玉米呈现出了跌势,但是由于基层吸收心情较浓,并且也并不认卖,因此可以预见,东北玉米的下跌也是暂时的,不久后便会迎来止跌回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