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玉米涨势一片喜人,但是大家都知道,当前的上涨最主如果上量减少导致的。 一是玉米刚收割完,基层惜售心情较浓,再加上国内成本以及进口玉米价格高企,促使国内市场对于玉米的看涨心情不断上升,玉米上量也就更慢。 二是疫情散发,各地运送受限,也促使玉米上量大减。 三是“中字头”提价收粮,更是为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于是,企业频频提价促量。 但是大家都明白,这并不意味着玉米就此稳了,因为后续玉米还有一大风险,那就是“集中上量”。 往年每到玉米收获后,由于供给阶段性增加,于是往往会出现集中卖粮的情况,这时会导致供阶段性大于需,于是玉米价格也经常进入洼点,也是贸易商建库的好时机。 那么问题来了,今年玉米会出现“集中上量”而导致价格大跌吗? 新农观认为,今年来看,这个几率正在不断降低。原因有3个: 一是从近两年的行情来看,秋收后玉米的“集中上量”有渐渐降低的趋势。 比如就拿去年来说,去年和今年的情况很相似,都是在玉米临近收获时遭遇了极端气候,于是市场看涨心情上升,基层惜售心情较浓,导致前期玉米的购销进度一度偏慢。当时市场也一度认为,前期玉米购销偏慢,大量余粮滞留基层,而农民有年前卖粮的习惯,因此年前很简单出现“集中上量”。 但是事实上,市场等来等去,并没有等到所谓的“集中上量”,充其量是部分潮粮出货时玉米震荡下行,并没有如市场所愿。 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国内粮食市场不断发展,信息不断流通,农民也都有意要避开集中卖粮;另一方面,近两年玉米“按质定价”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好粮不怕晚,对于优质粮源,不愁卖不上价;第三农民对于粮食的存放技术也有了肯定提高,因此并不急于卖粮。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使“集中上量”渐渐被分化。 二是基层渐渐理性,恐慌出粮的几率大大降低。 无论是粮食市场还是养殖市场,始终有一个特点就是“卖跌不卖涨”,即当价格上涨时反而惜售心情更浓,都希望着能涨更高;而当价格下跌时,特别是持续下跌时,则会忧虑一跌不起而恐慌出货。 但是近两年受疫情以及全球粮食格局转变的影响,国内粮食市场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首先是粮食安全变得越来越重大,国家政策端不止一次提到保粮、稳粮,让种植农民有收益,也给了粮食市场很大底气。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粮食大跌的几率大大降低,恐慌卖粮的几率也大大降低。 其次,以前农民卖粮有明显的跟风的特点,即看大多数人都在卖粮于是自己也就跟着卖了,这往往就简单形成“集中上量”。但是近两年这种情况有的降低,农民卖粮对比之前也更加理性,盲目跟风的情况少了。 三是政策端也在鼓励农民把玉米上蒌子。 以前玉米收获后,农民拉回家,只要粮贩子给的价钱差不多能卖也就卖了,毕竟还等着钱过年哪!但现在不一样了,大家都知道优质优价,而且全球粮食市场供需这么紧张,连一度低的进口玉米的价格都超过国内玉米好大一截了,自然观望心情也就越来越浓,卖粮的时间也就越拖越晚。 而今年官方也鼓励农民把玉米上蒌子,俗话说“玉米‘上楼’,储存不愁”,更有的地方真的建起了一片“玉米楼”,不怕雨雪也不怕鸡蹬,储存能力大大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更没有人心急卖粮了。 所以今年来看,贸易商们期盼的“集中上量”可能又要落空了,唯一使玉米价格震荡的就是潮粮上量,但潮粮性价比不高,很难拖拽优质粮源价格,也意味着“好粮好价”的定律依旧存在。所以玉米能涨到多高现在还不敢说,但是玉米想要大跌确实几率很小了。 |